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文章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7-03-03  点击数: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鲁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205

刘桢,武汉中等职业艺术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0100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更新,该课程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当今世界最显著的时代特点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的最基础能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不断的加速知识的更新,而知识的更新反过来又称为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已经由原来的专业教学转变为基础教学。而且高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为了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人才竞争力,应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给以更加高度的重视,无论是实践操作还是理论教学都应当随着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确保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能够使用社会发展的正常水平,能够在毕业后顺利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计算机操作技能。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针对高职院校的功能和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为主,兼顾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卓有成效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在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1.学生计算机总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了个地方的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因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呈现了“因地而异”的特点,并且各地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因院校重视程度和软硬件建设水平的不一而存在较大差距[1]。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更是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的学生能够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成为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也有的学生由于社会条件家庭条件的原因导致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计算机。例如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都能略知一二,但是来自西部偏远贫困省份的学生甚至连电脑的开关机都不会。

2.教学方法创新不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所有专业学生均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并且还应达到一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应当具备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将这种计算机应用能力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而且实践知识理论的结合程度较深。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普遍感到茫然,甚至觉得枯燥。据调查有71%的学生认为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兴趣不大,缺乏主动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具体数据如下: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厌学原因分析表

厌学原因

大一(%)

大二(%)

大三(%)

教学方法单一

50

48.8

51.2

课程本身枯燥

35.1

26.8

25.2

自身不感兴趣

11.3

21.2

23

其他

9.8

4.5

6.9

由上表可见在影响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诸多原因中,“教学方法单一”占最大比例。因此教学方法创新面临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普遍采用“讲解+习题”的形式,这种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探索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当时的计算机教学这一新事物在短时间内在高职教育中站稳了脚根,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普遍不能适应当前的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3.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不同步,导致人才培养错位。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是当前诸学科中变化最频繁的学科之一。网络中各种新兴使用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计算机教学的相对滞后。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相关软件的介绍之外,更应在网络环境提供的便利性之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样不断能够弥补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知识和更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3]。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中,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和网络教学也已经普遍展开。但是授课内容也随之变得琐碎复杂,知识点和考点一再向精细化发展,如果教师在讲课中对重难点的把握再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实践和上机训练的机会和课时,最终将会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1.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院校的教学计划设计都应当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目标。即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因此,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首先改变“以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组织和协调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形成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和自觉性[4]。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对学生的职业性培养是其重要目标和内容,而职业性的体现就涵盖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可在教学中引入情景式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改革的是教育者的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和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的形成。

2.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层次不齐。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设立不同的层次,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不断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具体而言,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次和较高层次两个类别。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提前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而提前结束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在具体实施中打破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根据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将不同层级的学生编成新的授课班级,不同层级的学生课程设置也应当有所不同。这样便能更加合理开展教学。因为,学生的水平不一这导致一些学生在正常上课时要么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要么走在教师教学的前面,导致课堂上有的学生学得很吃力,而有的却无所事事,浪费了学习时间不说,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节奏。

3.设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模块化教学。实际上,我们只有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在遇到不便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想到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性,才会想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初衷。因此,接触那些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实际问题,对社会需求进行实地的调查就成为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计算机实际应用和各专业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块。并且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事例进行相关知识模块的综合教学[5]。例如在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教学,学生在实习时可能要做各种文稿和各种统计表格,结合这些岗位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就可以进行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教学。另外会计电算化,平面设计中都有与自己专业联系较为密切的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这些计算机知识的教学都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任职要求进行模块化整合。

4.创新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适合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的驱动式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去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思考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从而提升整体素质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体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知识学习进步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如在讲到word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一项融合表格、图片以及特殊字符之类的宣传文档的设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该项任务。在学生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图片插入和字体调整等内容,可以提示学生知识源自与教材的那些章节或教学过程中的那一堂课讲述过这些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温习这些旧知识。

5.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材内容。信息化社会给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到来巨大影响。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新时期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计算机应用与具体业务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从业者能够熟练且有效率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因此这要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应当进行专门的实践教学。但是目前的高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满足和适应这些要求中已经不能再满足这些要求,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太过明显,而且教材改革和调整的力度不大,这导致了即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也往往与社会正常发展水平不符。知识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的现象对该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不断完善和提炼教学大纲,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材。在增强实践性的基础上完善大纲和教材,提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当前我国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水平是保证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重要前提。由于当前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的普遍应用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今后职业发展中的基础能力。同时又因为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不断的接触新知识新理念以保证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育理念不科学,学生水平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知识内容更新不灵活不及时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为此应当首先转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开拓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始终保持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孙铁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0)

[2]刘畅,白廷国.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0(02)

[3]刘红娜.《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4)

[4]钟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0(08)

[5]羊红.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03)

Copyright 201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邮编:430205 邮箱:whvcse@whvcse.edu.cn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188号  鄂ICP备11010169号-2